清朝时,郑板桥曾经在潍县担任县令。据传在他在任时期,曾发生过一件趣事。当时有钦差路过潍县辖区,按照“规矩”,郑板桥应该给钦差大人送上厚礼,以表慰问之心。但郑板桥为官清廉,没有那么多钱送礼,于是让手下置办了两箱潍县萝卜,送到了钦差的府上,并附送一首诗:“东北人参凤阳梨,难比潍县萝卜皮。今日厚礼送钦差,能驱魔道兼顺气。”自此之后,潍县萝卜的名气越来越大。2010年9月6日,潍县萝卜被国家工商局正式批准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地理标志是指某种商品来源于某地区,且该商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者其他特征,主要由该地区的自然因素或者人文因素所决定的标志。通俗来说,地理标志,就是一个地方的知名“特产”,比如“阳澄湖大闸蟹”。它有比较严格的地理范围,具备较强的品牌效应,可以产生独有的经济价值,在传承传统文化、推进乡村振兴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
在我国的法律规定中,地理标志具备知识产权权益,这种权益受到法律保护。但是在实际中,地理标志的侵权成本很低,被侵害的现象时有发生,比如全国销售的“阳澄湖大闸蟹”,很多并不是真正来自阳澄湖。这既损害了特色产品的品牌声誉,也损害了消费者和原产地农民的经济利益。而在法律维权的过程中,会面临着取证难、周期长、诉讼成本高等诸多困难。为了降低维权成本,保护地理标志产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地理标志保险应运而生。
地理标志保险全称地理标志被侵权损失保险,是保障地理标志产权权益的专属“责任保险”,为地理标志所有方因被侵权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调查取证费用、诉讼费用等提供风险保障。地理标志保险的投保人通常是注册了地理标志的产品公司或有关协会,地方政府也会为投保人提供保费补贴。近年来中国人保积极与各地知识产权局展开合作,围绕地理标志产权保护,进行产品和服务创新,创造了多个“首单”。比如在江苏盐城推动了全国首单地理标志保险的落地,为“东台西瓜”提供了累计160万元的风险保障;在江苏无锡,人保财险为“阳山水蜜桃”赔付了全国首笔地理标志保险理赔款。
随着国家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不断加大,地理标志保险也将会有越来越广阔的市场需求。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地理标志保险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目前部分地区存在续保难的现象,这一方面是因为当没有发生赔付时,投保人往往意识不到保险的作用,继续投保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保险产品和服务没有精准满足投保人的需求,目前地理标志保险的赔付主要是维权相关的诉讼费用,对侵权造成的直接损失,由于举证比较困难,往往赔付比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投保人的顾虑。我认为,要想让地理标志保险获得更好的发展,保险公司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自身的能力和吸引力。
首先要提高精准保障能力。在产品开发过程中,要持续进行调研和数据收集,通过与政府和企业、农民的沟通交流,深度挖掘不同地理标志产品侵权事件的症结,并据此不断细化、优化保险条款,开发出客户真正需要的保险产品。其次要积极参与维权过程,组建具备法律专业知识的团队,在发生侵权事件之后,积极为投保人提供法律咨询、调查取证、诉前评估等专业化服务,并对投保人的直接经济损失进行合理的评估和理赔,在帮助投保人科学合理维权的同时,也让客户更切实地感知到保险的作用。同时要不断加强保险宣传,可与地方知识产权局等机构合作,积极争取地方政府保费补贴等优惠政策,在降低投保负担的同时,也对地理标志保险的保障作用进行普及,提高大众对于保险的认同感和投保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