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数化与天气保 ——  天气指数赋能保险实践

文    卓越 2022-04-22

高温、降雨、降雪等天气现象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比如去年秋天,我国黄淮、华北等地出现持续降水,形成了罕见秋汛,导致河北、山西、山东、河南、陕西等省份的1.1亿亩小麦晚播,占了小麦播种面积的1/3,这意味着占全国人民四成口粮的夏粮收获将受到严峻挑战。那么在保险理赔时,是否可以根据天气对生产活动的影响程度,来更便捷地判断损失情况呢?天气指数保险就是这样一种利用天气赋能的保险产品。

天气指数保险一般以风速、雨量、温度等一个或几个气象要素作为指数。由于每个气象指数,都会引发对应的保险标的物的损益情况,因此,可以通过气象指数的变化来判定生产者的损失,对被保险人进行相应标准的赔偿。天气指数保险的优势在于,以客观的气象数据作为理赔条件,省去了现场查勘、定损的大量人力、物力成本。同时,因为理赔金额与实际损失没有直接联系,既可以有效避免道德风险问题,又能够一定程度激励投保人开展防灾减损。因为理赔更高效,信息不对称风险降低,保险公司就可以把一些原本难以列入保险保障的标的纳入可保范围内,从而有效减少社会风险的保障缺口。

天气指数保险最早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其实践主要集中在农业和巨灾等受到天气状态、气候变化影响较大的领域,目前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已经有了广泛的实践,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一些发展中国家也获得了较快的发展。我国农业天气指数保险试点开始于2007年,巨灾指数保险试点开始于2016年。中国人保在相关试点中一直走在创新前列,在农业领域,开发了覆盖水产、花卉、苗木、茶叶等多个品种的天气指数保险,为农户提供更全面的风险保障;在巨灾领域,开发了“风雨保”等灾害指数保险,有效保障政府因极端天气所支出的应急响应等相关费用。

虽然有众多优势,但天气指数保险也存在一些发展难点。首先是定价更加复杂。要想合理确定理赔条件和赔偿限额,就需要对气象规律有非常专业的了解,并且要考虑不同气象条件下,对农业生产和经济活动的损害程度有多大。特别是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速,对未来气象条件的预测变得越来越困难。这对保险公司的合理定价提出了挑战。而在理赔阶段,虽然避免了繁琐的定损程序,但因为针对受灾地区的赔付是统一的,就会存在部分投保人没有受损却获得理赔,而另一部分投保人受损了却得不到理赔,这就是所谓的“基差风险”。目前我国气象指数保险,大部分只能依赖政府气象站点来进行,但这类站点分布不够密集,导致保险公司难以获得足够精确的赔付依据,“基差风险”出现的概率也比较大。

天气指数的赋能可以让保险业降低查勘成本,让投保人更快获得理赔,减轻政府巨灾治理负担,补足更多风险保障缺口,在未来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我认为,在农业和巨灾等天气指数应用较多的领域,保险业应首先加强多领域合作,构建更精准的定价模型。比如中国人保与瑞再合作成立了大湾区农业保险创新实验室,并构建了农业领域的专家库,在农业天气指数保险定价方面,进行了多方资源整合。其次,可以与更多有资质的第三方观测机构合作,获取更多的观测数据,为精准理赔创造基础。最后,随着定价和理赔能力的进步,以及远程定位、智能监测等技术的发展,保险公司可以监测人、车、建筑、厂房等多种标的在极端天气中的受损情况,从而可以将天气指数保险推广到工业企业、汽车、家财、旅游等新的领域,并探索与天气指数期货等其他衍生品的协同发展,为经济和民生提供更加广泛、更加深入的保险保障。

1
wap首页
新闻中心
金融保险评论
指数化与天气保
2022-04-22
——  天气指数赋能保险实践
卓越
0
zhangan
cms202204221638138400

投保热线
客服热线
  • 财险热线400-1234567
  • 健康热线400-6695518
  • 资产热线400-8207999
  •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京ICP备07017639号-1
    中国人保支持网络
    温馨提示
    您确定要关闭隐私政策吗? 关闭隐私政策会退出登录,与登录相关的功能及服务将不能继续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