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上了热搜的一段视频发人深省。一位北京市政府的副处长体验了一天“外卖小哥”的生活,工作12个小时仅挣了41块钱,最后坐在路边感叹:“太委屈了,这个钱太不好挣了”。我国大约有1300万名外卖骑手、3000万网约车司机、400万快递员……他们的辛勤劳作,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也支撑起了我国经济社会的有序运转。但他们的工作环境正如视频中反映的,强度大、时间长、收入不高,而且更重要的是缺乏风险保障。如何为这些穿行于大街小巷、奔波在深夜清晨的劳动者,提供一把遮风挡雨的保护伞,是政府、保险、工作平台等各方应尽的责任。
从法律的角度看,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快递员等新业态从业者,是依托互联网平台进行灵活就业的人群,他们和平台之间一般不会签订劳动合同,但有薪酬关系,也会接受平台的管理。这种情形在法律上与传统的劳动关系存在区别,导致新业态从业者大多无法享受依托于雇主的社会保险待遇,比如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等等。而这类人群面临的职业风险通常又比较高,比如外卖员遇到交通意外的概率比普通人高很多,在没有社保的情况下,依靠自身并不稳定的收入水平,很容易陷入“因伤致贫”、“因病致贫”的窘境。
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新市民”的金融服务和风险保障工作,新业态从业者是“新市民”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他们所面临的保障缺口,各级政府开始逐渐放开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险的户籍身份限制,让新业态从业者可以获得平等的保障权利;并尝试建立职业伤害保障制度,在浙江、山东、江苏等地进行了初步实践;也鼓励商业保险进行产品创新,开展更多符合新业态需求的、与社会保险相衔接的业务,比如雇主责任险、意外险、专属商业养老保险等等。
在国家政策的指引和支持下,近年来我国商业保险积极开展探索,面向新业态从业者的特征和需要,以商业保险手段弥补传统社会保障难以覆盖的空白领域。比如中国人保针对外卖员、网约车司机等职业风险较为突出的群体,定制开发了意外险、健康险、第三者责任险等产品。近期人保还与滴滴平台达成合作,依托专属商业养老保险产品“福寿年年”,为平台司机提供投保简单、缴费灵活的专属养老保障服务。在这一合作模式下,滴滴平台不仅可以提供便捷的参保通道,还会为参保司机提供一定的保费补贴,为平台履行新业态从业者保障义务提供了新的思路。
新业态从业者是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完善面向他们的保障体系,能够提高整个经济社会的韧性。我认为,商业保险的灵活性强,能够更加契合新业态从业者灵活多样的需求,可以在相关保障体系建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后续实践中,商业保险一方面应当配合相关社保制度改革,积极参与职业伤害保障制度等的承办经办,在缴费、伤害认定、赔款支付等方面发挥市场化优势;另一方面应精准挖掘新业态从业者的保障需求,持续进行产品和服务创新,特别是在养老、医疗、职业伤害等领域;与此同时,加大与平台企业的合作力度,充分利用平台的数据和资源来进行产品开发和保险宣传,为相关从业者的保障提供更多选项和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