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新能源”、“电动”成为了汽车领域最火的关键词。在很多人的印象里,新能源汽车似乎是近几年才出现的新兴事物,但很少有人知道,早在1834年,美国人托马斯·达文波特就把一台直流电机安装在了一辆三轮车上,在电机的驱动下,这辆三轮车用每小时6千米的速度行驶了一段很短的距离,这段距离标志了世界上第一辆电动车的诞生,比燃油车的出现足足早了半个世纪。只不过受当时的电池技术限制,电动汽车并没有流行很长时间。在汽车保险出现的1896年,燃油车已经占据了汽车市场的主流位置。也正是因为如此,车险从诞生之初一直到现在,都是主要为燃油车服务。
随着绿色环保理念的发展和电池等技术的进步,电动化又重新成为了汽车市场的新趋势。尤其是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迅速,目前保有量已经超过了600万辆,大约占到全球新能源汽车总量的一半以上。预计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售占比将达到20%。这对长期以来一直以燃油车风险为主的车险市场来说,无疑是重要的挑战。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配件是电池、电机、电控“三电”系统,与传统燃油车显著不同,风险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此外很多车主自己安装的充电桩等设备也需要风险保障,原有的车险条款很难适应新能源汽车独有的风险保障需求。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不久前行业发布了《新能源汽车商业保险专属条款(试行)》。条款中最引人注目的变化有几个:一是将新能源汽车“三电”纳入了保障范围;二是将新能源汽车比较多发的“起火燃烧”包含在了可保的“意外事故”中;三是在附加险中增加了对外部电网故障和充电桩的保障。新条款充分覆盖了新能源汽车的主要风险点,还考虑到了外部附属设备的保障,可谓是给新能源车险市场吃了一颗“定心丸”。与此同时,保险业自身也在积极探索新能源车险发展的新路径,今年10月份,人保财险与新能源电池制造商宁德时代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将在新能源汽车的标准制定、渠道和人员共享、大数据等方面展开一系列相关合作,这将大大加快人保融入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步伐。
我理解,新条款只是一个变化的开始,未来新能源汽车给保险业带来的将是一个全新的生态,车险的经营逻辑也应该随之变化。首先,新能源汽车销售模式逐渐从4S店经销向车企直销转变,这意味着车险营销的渠道入口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其次,随着新能源汽车系统更加网络化和智能化,保险企业将有机会获得更海量精准的数据,也可以通过智能联网设备更多地参与到驾驶行为的风险监测和管理中,“精准保障+深度风控”的逻辑将会得到更好的体现;另外,新能源汽车涉及到很多新的产业领域,包括电池、充电桩、电网等等,这大大延长了保险涉及的产业链条,拓展了相关服务业务的范围;同时,未来的新能源汽车还会引入自动驾驶、人车协同等更加智能化的功能,到那时,保险业面临的是又一种全新的风险逻辑,需要提前做好相关布局准备。
我认为,面对新能源汽车带来的车险新格局,保险业应该积极寻求合作,加快掌握相关数据和技术,提高过程风险管理能力,这既是对新能源车险挑战的应对,更是保险业发挥保障本质,服务新能源产业发展和国家“双碳”战略的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