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片《中国医生》中,有一集讲述了慢性肾病患者的故事,片中说道:这本是一群热爱生命的人,但因为患病,他们便与医院签订了一份无情的“终生契约”。看到这里,让我陷入久久的沉思之中:我国罹患肾脏、心血管等各类慢性病的人数已经有3亿多,由于慢性病具有长期性、不可治愈的特征,一旦患病,就要终生治疗、终生服药。如何发挥保险作用,进一步减轻慢病群体的经济负担,并助力构建起全面的健康促进体系,减少慢性病发生的比例,是保险业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从国际经验来看,慢病群体很早就被纳入到了商业保险保障的范围。在美国平价医疗法案中,明确禁止保险公司因为客户已有的疾病拒保,并将慢病管理纳入到了保险公司必须提供的十项基本医疗保险福利之一。同时,国外商业健康保险公司也是慢病健康管理的重要参与者。得益于发达的管理式医疗体系,保险公司可以利用医疗和药品网络,形成慢病群体的健康管理生态圈,在提供及时有效治疗的同时,还可以参与到投保人的日常健康管理中,助力提升客户的健康水平,从源头降低发病率,降低理赔成本。
我国慢病保险市场在近两年才逐渐发展起来,在此之前,慢病群体作为“非标体”,几乎被所有的商业保险产品拒之门外。目前,我国慢病群体可投保的保险产品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各类“惠民保”产品,作为政府引导的普惠型保险,这类产品针对的是全体居民,包括健康群体和慢病群体。但在具体经营过程中,“惠民保”仅仅是将这两个群体放在了同一个风险池里进行保障,并没有对慢病群体进行单独的精算估计,也没有涉及到健康管理环节。第二种是专门针对慢性病群体的商业保险产品,其中一部分是在原有的一般重疾险、医疗险产品基础上,开发了新的慢病版本,并调整了保费;另一部分是针对肝病、糖尿病等特定病种开发的专病保险产品。与此同时,保险公司逐步开始布局慢病健康管理领域。比如中国人保积极参与地方政府慢特病管理经办服务,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开发了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病种服务包产品,针对特定慢病类型进行疾病管理服务。
慢性病的发生,往往与人们的生活习惯与方式有着紧密的关系,大部分慢性病都是可防可控的。因此与单纯的保险赔付相比,健康管理才应该是慢病保险的核心内容。但目前我国慢病保险产品中,只有一小部分嵌入了简单的线上运动打卡等内容,大部分保险业务和慢病管理业务是分离的,无法实现良性互动。健康管理业务也仍处于初级阶段,缺少自建或合作的医疗、医药网络和专业人才,距离形成包括预防、治疗、康复等在内的全面健康管理体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认为,在慢病保险的后续发展中,保险公司应该将健康管理体系的建设放在第一位。可以通过与基层医疗机构和家庭医生等合作,对慢病患者进行定期健康监测,督促他们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延缓初期慢病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应该积极进行医疗、医药体系的布局,既可以投资建立自己的医疗和药品网络,也可以与医院慢病专科和医药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在保险客户产生住院和用药需求时,结合前期的健康监测数据,及时提供合适的治疗方案和优惠的药品供应。当前我国出现了很多专业的互联网慢病管理平台,它们大多拥有针对某一慢病的专业数据和智能化管理工具,保险企业可以与此类平台合作,实现对客户健康行为更广泛和深入的管理。随着慢病管理业务的深入,就能够对某种慢病的发病概率、治疗成本、药品需求等有更深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可以对慢病投保人进行更细化的分组和更精准的定价,从而丰富产品体系,让不同类型的慢病患者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保险产品,最终为慢病人群提供更好的保障,并形成更完善的健康促进体系。